雪峰山西侧陡山沱期沉积凹陷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
- 文件大小:1368 (KB)
- 文档格式:.docx
文档分类: 建筑工程
关于本文
- 本文标题:雪峰山西侧陡山沱期沉积凹陷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docx
- 链接地址:https://wk.sbvv.cn/view/21222.html
- 内容摘要:雪峰山西侧陡山沱期沉积凹陷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摘要(中、英文)雪峰山西侧地区是否存在着制约优质烃源岩分布的生烃凹陷?通过对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研究,是否存在制约烃源岩分布的沉积环境?通过对雪峰山西侧陡山沱期的沉积环境研究,通过剖面对比,地层连井对比等手段,了解雪峰山西侧沉积环境,绘制岩相古地理图,探寻制约烃源岩分布的因素。研究表明雪峰山西侧陡山沱期的沉积序列充填受前震旦纪古地理格局的影响巨大。陡山沱期的沉积构造大致以恩施为界,分为恩施以西地区的古隆起地区和恩施以东的边缘凹陷地区。陡山沱组沉积时期由于古地貌和海侵作用的影响,雪峰山西侧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和所沉积的岩性不同。陡一段主要沉积滨岸相,斜坡相和浅海陆棚相的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沉积,陡二段主要为深海陆棚相的黑色炭质泥岩,页岩沉积,陡三段主要沉积碳酸盐台地相沉积,陡四段主要为深水海盆沉积。烃源岩的分布受沉积环境的影响较大,主要沉积于古陆之间的鄂西海槽等边缘凹陷地带的陡二段和陡四段黑色炭质泥岩,页岩之中,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烃源岩的分布受边缘凹陷的控制明显,鄂西海槽等古陆边缘凹陷地区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关键词:震旦系陡山沱组;岩相古地理;边缘凹陷;烃源岩Control of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s in doushantuo sedimentary depression on the west side of xuefeng mountainAbstract:Are there hydrocarbon producing depressio that restrict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s in the west of xuefeng mountain Based on the study o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s there a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at restricts th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By studying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doushantuo period on the west side of xuefeng mountain undetanding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n the west side of xuefeng mountain drawing lithofacies and paleogeography map and exploring the facto restri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by mea of section comparison and stratigraphic well correl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filling of doushantuo period on the west side of xuefeng mountain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presinian paleogeography patte。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 of doushantuo period is roughly bounded by ehi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e paleouplift area to the west of ehi and the marginal depression area to the east of ehi。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paleogeomorphology and tragression of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the sedimentary perio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ary lithology in different areas on the west side of xuefeng mountain are different。 The dolomite and argillaceous dolomite deposits of the shoreshore facies the slope facies and the shallowsea shelf facies are mainly deposited in the steep fit section the black carbonaceous mudstone and shale deposits of the deepsea shelf facies are mainly deposited in the steep second section the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deposits are mainly deposited in the steep third section and the deepsea basin deposits are mainly deposited in the steep fourth sec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they were mainly deposited in the black carbonaceous mudstones of the second and fourth sectio of the steep sag in the weste hubei trough and other marginal depressio between the ancient continents。 In the shal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maturity are high。 Th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is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marginal depressio。 The paleocontinental marginal depressio such as the west hubei trough are favorable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Keywords:siniaystemThedousahntuoformationLithofaciespaleogeographyEdgeofthesagsourcerock目录第1章引言1。1选题依据及意义1。2研究区概况1。3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4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论文完成工作量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2。1大地构造背景2。2地层2。3构造第3章陡山沱组地层与分布特征3。1地层特征3。2地层分布第4章陡山沱组沉积相与古地理4。1典型剖面特征4。2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第5章沉积相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结论致谢参考文献1引言1。1选题依据及意义寒武前寒武纪油气系统是世界上勘探开发程度较低的一个层系。而震旦系陡山沱组作为寒武前寒武系油气系统重要的烃源岩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巨大的勘探开发前景。研究区陡山沱组地层作为寒武前寒武系油气系统重要的烃源岩层系,是否存在制约烃源岩分布的沉积凹陷?通过对于研究区不同剖面或井位的地层对比,结合以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划分研究区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绘制岩相古地理图。用以探究研究区是否存在制约富有机质聚集的台盆相和深水相。通过对研究区岩相古地理的研究,为寻找雪峰山西侧优质烃源岩提供基础资料。1。2研究区概况雪峰山西侧地区(图1),大致分布区域为西起重庆北至宜昌、东达邵阳、南至贵阳,地理坐标范围为N31°00~27°00,E106°20~111°30,面积约15×104km2。在1964年我国就发现了四川盆地震旦系威远气田,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从未停止过对于寒武前寒武纪油气系统的勘探研究,但是一直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直到在川中地区高石梯磨西地区的震旦系灯影组地层中发现了巨大的高产气层。证明了寒武前寒武油气系统具有非常巨大的勘探潜力。雪峰山西侧地区寒武前寒武系地层发育,对于雪峰山西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雪峰山西侧地区图1雪峰山西侧区域位置图1。3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古沉积环境,了解古地理地貌,恢复古地理格局是寻找油气聚集区域的基础。普遍以沉积学,大地构造学,地层层序学等作为理论基础。但对古地理的恢复不同的学者存在不同的方法。1。3。1国外古地理恢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于古地理的恢复方法的研究之中,早已经不是使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多学科,多手段相互交叉,相互辅助。国外对于古地理的研究,18世纪一位来自英国的地质学家JamesHutton研究熔体侵位后来到了地表以岩石火成反驳了德国地质学家AbrahamGottlobWeer代表的水成论思想。古地理学在这场争论之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CharlesLyell发展了JamesHutton的现实主义学术思想,提出了属于自己的的地质理论现实主义原则和“将今论古”的方法,这些方法均成为了后来古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19世纪以后,大量资料的积累使得古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逐渐分离开来。19世纪初AlfredLotharWegener根据大西洋两岸轮廓资料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对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帮助。国外对于古地理的恢复方法多是依靠地震测井等资料。如利用地震了解地下沉积构造,再用构造环境反推沉积环境的反证法论证得出观点的正确性(AugustoN。Varelaetal。2019;SimonBetal。2019)也有基于集成的古地理数据,板块构造重建软件(GPlates)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与之前的古地理重建。(ZhilinHEZhongshiZHANGZhengtangGUO。2019)。1。3。2国内古地理恢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古地理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50至70年代之间大多数的古地理编图都是以生物地层为指导性的原则编制的。采用的具体方法是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各地区代表性的地层单位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叠置压缩的方法,编制出了比例尺较小的岩相古地理图其中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就如刘鸿允先生编的《中国古地理图集》。第二个阶段:70年代初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方法得到了较大的突破。对于岩相古地理编图采用的主要编图方式变为了以岩相和瓦尔特相律相互结合为准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结合的手段和优势相的成图方法对一些地区和一些时代的地层进行了岩相古地理编图。如冯增昭先生所使用的“四步成图法”第三个阶段:80年代初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古地理学的研究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不少学者在古地理的研究中以活动论观点对各个陆块进行古地理恢复。如王鸿祯教授就以活动论和历史阶段论的观点为指导思想编制出了“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第四个阶段:90年代初对于岩相古地理的编图方法进入了崭新的时期开始多种古地理编图方式共存。刘宝珺、徐强、牟传龙等,以构造活动论为指导结合盆地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为解决编图单元时限长短与古地理图反映现象真实情况的难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工作基础。层序地层古地理编图大致分为6步,1资料的收集和分析2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3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4编图单元的选择5基础数据的统计与基础图件的编制6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层序地层古地理恢复方法也被大量使用于岩相古地理的恢复。现阶段:国内针对古地理恢复方法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常规的方法主要有沉积学法(李忠雄等,2004)、层序地层法(张海,2006)、地球物理法(刘静江等,2015)也有利用Badlands软件进行动态古地理再造(刘泽李三忠,2020),利用反序法恢复大陆古海洋演化(蔡雄飞等2010),结构成因岩相古地理编图(王剑等)。结构成因岩相古地理编图,有利于了解该地区的各个区域沉积环境,以及区域内的岩石组合类型,为分析古地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要采用的古地理图编图方法为结构成因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1。3。3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对于雪峰山西侧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工作中,区域上大多集中在中上扬子地区或是或是集中在区内的某一小地区内,地层上大多集中在整个震旦纪,对于直接研究雪峰山西侧陡山沱期的岩相古地理和烃源岩的文章还比较缺少,这也是本文撰写的原因。对于雪峰山西侧岩相古地理的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类,第一类是属于对中上扬子地区的研究包含雪峰山西侧,第二类是对于雪峰山西侧的研究,第三类是对雪峰山西侧某一地区的研究。对于中上扬子地区的研究对于整个中上扬子地区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杨艳飞,2010;汪泽成,2019;杨爱华2015刘静江,2015;WANGZecheng2019)成果大多都都描述了整个中上扬子地区各个区域内的沉积环境发育情况,对于雪峰上西侧陡山沱期的沉积环境少有精细准确的描述。大多数学者都简单介绍了雪峰山西侧陡山沱组沉积的特征。如汪泽成等都认为四川古隆起以及边缘凹陷控制了陡山沱期的沉积序列。杨爱华等将陡山沱组以层序地层学的方式划分。刘静江等认为上扬子震旦系沉积古地理的形成、演化与攀西裂谷的活动有很大关系。在陡山沱期台地处于海盆期时,形成了大规模的黑色有机质丰度高的黑色页岩,成为了陡山沱期重要的烃源岩来源。对雪峰山西侧的研究对于雪峰山西侧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李旭兵2013;杨艳飞2010等)大都集中在整个震旦系。李旭兵,杨艳飞等对雪峰山西侧陡山沱组层序地层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陡山沱组的沉积环境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发育潮坪相碳酸盐岩,但是进入陡山沱中期以后由于沉积环境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使得雪峰上西侧地区除了发育了碳酸盐台地以外,还发育了台缘斜坡和盆地。还发现陡山沱期发育有海侵还退的沉积旋回。在陡山沱期雪峰山西侧处于还原环境之中,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和保存。对于雪峰山西侧某一地区的研究对于雪峰山西侧某一地区的研究成果(张伦尉2007;梅冥相2006)之中可以了解到雪峰山西侧某一地区的岩相古地理构造,如通过张伦尉,梅冥相等的研究可以知道贵州地区震旦系整体处于一个水深向上逐渐变浅的沉积环境之中。认为陡山沱期贵州地区发育有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和盆地相。1。3。4烃源岩研究现状对于雪峰山西侧陡山沱期的烃源岩研究集中在对陡山沱期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形成的环境以及生烃的潜力与油气资源远景的评价之中(杨平2012;王文之2019;李鹏2018等)对于雪峰山西侧陡山沱期的研究成果之中缺乏通过岩相古地理来研究烃源岩的文章。1。4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思路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利用所搜集到的前人已经取得的资料,1:5万,1:20w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质,测井等资料。以沉积学,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联合并用的手段,对雪峰山西侧陡山沱期进行岩石学分析,沉积环境分析,确定陡山沱期的沉积环境并绘制结构成因岩相古地理编图。并结合前人对研究区烃源岩的研究,探寻陡山沱期沉积凹陷与优质烃源岩分布之间的关系。具体思路如下:依据所搜集到的湖南幅,湖北幅等区域地质报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测井资料等绘制研究区陡山沱期远安九里垭,宜昌三斗坪,宜昌岩家河,长阳佑溪等剖面的结构柱状图。陡山沱期黑色泥页岩主要集中在陡山沱期二段和陡山沱期四段当中,烃源岩分布呈现“两黑两白”的分布特征,因此本文对于陡山沱期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陡二段和陡四段的研究。主要探寻陡二段和陡四段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通过剖面结构柱状图,恢复沉积环境,构造环境,沉积水动力条件等。最终恢复陡山沱期沉积时的岩相古地理,探明有利的烃源岩带。通过将整理好的剖面结构柱状图横向和纵向联合对比,制作出陡山沱期沉积时期的地层对比剖面图。明确陡山沱沉积时期的古地理格局。在利用“结构成因”古地理编图方法绘制陡山沱期的岩相古地理图。找出陡山沱时期烃源岩的有利相带。通过绘制出的岩相古地理图,找出研究区有利的烃源岩沉积分布相带。再结合前人在该地区所做的烃源岩评价工作,与划分的有利相带进行对比论证。最终通过对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找到优质的烃源岩分布特征。探寻出沉积凹陷作用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作用。1。5完成工作量典型剖面结构柱状图典型剖面连井分析雪峰山西侧陡山沱期沉积相分析雪峰山西侧陡山沱期结构成因岩相古地理图明确沉积凹陷作用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作用2区域地质概况2。1大地构造背景雪峰山西侧主要经历了3个大的构造阶段,即裂谷阶段,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和闭合造山阶段。华南新元古代盆地开始沉积大约是820Ma前,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解体开始进入裂谷盆地沉积阶段(王剑2003)。到震旦纪早期裂谷盆地逐渐稳定转化为大陆边缘盆地,构造作用由强减弱,雪峰山西侧陡山沱组沉积时期,由于早震旦纪裂谷盆地而形成的古地貌,对于后期的沉积格局具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南沱冰期结束,气温上升,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中上扬子板块发生大规模海侵作用,由于裂谷作用而形成的低洼地带沉积时的水体较深,多发育黑色页岩,炭质泥岩和硅质岩等深水沉积。而位于盆地边缘地带处地势较高的地区,沉积时水体较浅,多发育碳酸盐台地,多沉积碳酸盐岩。陡山沱期就是在此时期沉积的。到灯影时期,海侵作用进一步增强,扬子地块多为海相沉积。雪峰山西侧孤立的碳酸盐台地逐渐合并为大的碳酸盐台地,成为了重要的储层。至寒武时期海侵作用达到顶峰。除西北地区少数区域外,大多数为深水沉积。多发育黑色泥页岩,成为了前寒武油气系统重要的烃源岩组成部分。奥陶纪时期沉积岩性又从广泛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变为了陆源沉积。奥陶纪至志留纪发育一套完整的超层序标志着新的沉积序列的开始,标志着扬子板块进入了闭合造山阶段。段太忠等(2008)。2。2地层表1震旦系地层划分对比表系本文将雪峰上西侧工作区以利川至遵义,恩施至瓮安为界分为恩施以西的古隆起区,恩施附近的古陆边缘区,恩施以东的边缘凹陷区3大地区(图2)以方便本文描述。图2本文所划分雪峰山西侧区域描述标准雪峰上西侧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代冷家溪群,板溪群,南华系地层和下古生界地层区域内构造多样复杂对于地层的沉积具有较大的影响。震旦纪早期,雪峰山西侧地区开始从裂谷盆地阶段进入了被动大陆边缘沉积阶段。震旦系的地层沉积受到前裂谷演化阶段所遗留的古地理格局影响较大,在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区如恩施以东白果坪四都坪等大陆边缘的凹陷地带形成了较深水的泥岩页岩沉积。恩施附近的地区则多沉积水体相对较浅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而恩施以西的区则由于地势相对较高多形成台地相,滨岸相沉积。陡山沱组的地层总体上呈现出由鄂西海槽等古陆边缘地带向北西向和南东相逐渐变薄的特征。2。3构造表2构造期次表构造时代研究区大致经历了5次大的构造运动(表2)雪峰山西侧震旦纪陡山沱期的的构造形态多受到前震旦系古地理格局的分布控制。构造形态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即恩施以西的古隆起区域和恩施以东的古陆边缘凹陷区域。雪峰山西侧陡山沱组沉积时期,恩施以西地区由于四川古隆起的影响,地势较高,海侵作用影响较晚,多缺乏陡一段和陡二段沉积,大多是由陡三段地层直接覆盖于南沱组地层之上。而恩施以东地区为四川古隆起和淮阳古隆起之间的边缘凹陷地带。地理位置较低洼,海侵作用影响较早。因此陡山沱组的沉积序列完整,多由陡一段地层直接和下伏南沱组地层整合接触。鄂西海槽等边缘凹陷地区,沉积岩性多为深水环境的黑色炭质泥岩,页岩或泥灰岩沉积。是有利于烃源岩勘探的重点区域。总体上雪峰山西侧地区陡山沱组的沉积构造格局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海侵是逐渐从南东向北西方向侵入。第3章陡山沱组地层与分布特征3。1地层特征本文所取连井剖面为鄂参1井石门杨家坪剖面白果坪剖面宜地4井(图3)。图3本文所选连井剖面结合连井剖面(图4)和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得出雪峰山西侧陡山沱组沉积的地层特征,受前震旦系古地理格局的影响巨大。由于前震旦系的构造格局造成了陡山沱期组沉积时期大致从北西向向南东向沉积环境由浅水沉积逐渐向深水沉积变化。雪峰山西侧陡山组沉积时期,由于南沱冰期的结束,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由于震旦纪初期,海侵范围影响较小,恩施以东地区位于古隆起之间的沉积凹陷地带率先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具有陡一段的沉积,沉积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磷团块沉积。而位于恩施以西古隆起地区,由于未受到海侵的影响缺乏陡一段的沉积。陡二段沉积时期由于海侵范围继续扩大。除北西部部分古陆地区以外,大多数地区都具有陡二段的沉积。沉积岩性主要为黑色,灰黑色炭质泥岩,页岩,泥质灰岩,泥质云岩。部分古陆边缘地带为滨岸相的砂岩沉积或潮坪相的白云岩沉积。陡三段时期海侵范围达到最高位,沉积分布范围略大于陡二段,沉积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部分深水地区有黑色炭质泥岩沉积。古陆边缘主要发育滨岸相和台地相沉积。陡四段沉积恩施以西地区由于后期剥蚀,少见陡四段沉积,陡四段沉积主要分布于鄂西附近的边缘凹陷地区,陡四段沉积早期岩性主要为黑色的炭质泥岩,页岩,泥灰岩沉积。晚期由于还退发生沉积岩性主要。。。
- 版权声明:知知范文网 本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归相应内容作者或权利人所有,本站不对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
- 内容来源:本站所有内容均有网络公开等合法途径整理而来,该资料仅作为交流学习使用,并无任何商业目的,任何访问,浏览本站,购买或者未购买的人,就代表已阅读,理解本条声明
- 免责声明:内容所标价格,是对本站搜集、整理资料以及本站运营必须费用支付的适当补偿,资料索取者尊重版权方的知识产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