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童年的生命之光——论《呼兰兰河传》《童年》和《胡萝卜须》中的童年抒
- 上传者:诸葛月月
- 文件大小:595 (KB)
-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 学前教育
关于本文
- 本文标题:苦涩童年的生命之光——论《呼兰兰河传》《童年》和《胡萝卜须》中的童年抒.pdf
- 链接地址:https://wk.sbvv.cn/view/21448.html
- 内容摘要: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文编号:16G1682214)苦涩童年的生命之光——论《呼兰毕业论文题目:兰河传》《童年》和《胡萝卜须》中的童年抒写学生姓名:钟文浪学号:201630070146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班级:汉语本20161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吴士田副教授起止日期:2019年10月—2020年6月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20年6月20日摘要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作家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本文将中外三大作家萧红、高尔基与儒勒。列那尔的回忆童年的著作:《呼兰河传》、《童年》和《胡萝卜须》进行对比。三部作品虽创作背景与时间不同,却有着同样苦涩的童年、拥有童年温暖的光并且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逃离。且更多着墨于主人公的原生家庭的或丑或美的形象,复原了一个时代的图景,从而赋予了自传以不朽的时代价值。本文从以上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梳理出三部作品在童年叙事上的共性与个性。关键词:呼兰河传童年胡萝卜须温暖??AbstractTheinfluenceofchildhoodexperienceonwriteisindeliblethispaperwillbethreemajorChineseandforeignwriteXiaoHongGorkyandJules。Linarecollectionofchildhoodworks:thehulanriverbiographychildhoodandcarrotwhiskecontrast。Althoughthethreeworkshavedifferentbackgroundandtimetheyhavethesamebitterchildhoodhavethewarmlightofchildhoodandallchoosetoescape。Andmoreinkontheprotagonistsoriginalfamilyoruglyorbeautifulimagerestoredapictureofthetimesthusgivingtheautobiographyimmortalvalueofthetimes。ThispaperanalyzesfromtheabovethreeanglesandcombsoutthethreeworksinchildhoodnarrationCommonnessandindividuality。Keywords:HulanRiver;ChildhoodCarrotsmustbewarm目录一、引言…………………………………………………………………1二、童年中的苦涩………………………………………………………3(一)家庭的悲哀……………………………………………………………………3(二)时代的悲歌……………………………………………………………………4三、童年中的光…………………………………………………………9(一)诗化笔调怀念唯一的光………………………………………………………9(二)细腻笔触描绘永恒阳光………………………………………………………11(三)白描笔法叙述微弱的光………………………………………………………12四、童年的逃离…………………………………………………………14(一)反抗孤独的逃离………………………………………………………………14(二)暴力泥泞里的新生……………………………………………………………15(三)不公命运的反叛………………………………………………………………16五、结语………………………………………………………………17参考文献………………………………………………………………19致谢……………………………………………………………………21苦涩童年的生命之光——论《呼兰河传》《童年》和《胡萝卜须》中的童年抒写钟文浪一、引言童年是带着无尽回忆的时光,它尽管早已逝去,却在每个人的回忆中慢慢发酵。童年的苦与乐,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也更能影响每一位作者的创作历程。童年时期跨度虽然在放到一生的长河中不算太长,却经历了多次质变,“初[1]生的懵懂学前的幼稚少时的天真。”由此而观之,本文的主要切入点是童年经历。《胡萝卜须》是一部黑色童话,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儒勒·列那尔。是一本介于传统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自传体著作。胡萝卜须的故事是作者童年的写照,他有着一脸雀斑和满头红发,丑而不讨喜。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却遭受着来自家庭最大的恶意,母亲与哥哥的蓄意捉弄,姐姐的嘲笑与父亲的漠不关心。他努力地讨好家里人,却被一次次的污蔑变得麻木。冰冷的现实与渴望被爱的内心的极大落差,且为讨好家人做了许多可笑的事。看似幽默,实则夹杂着心酸。?与列那尔同时代的前苏联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中的《童年》讲述了非常相似的童年故事。年仅三岁的阿廖沙父亲早逝,母亲只能带着他生活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家是令人窒息的,父子兄弟因财产六亲不认乃至斗殴,普通工人的生命如蝼蚁一般渺小,低到尘埃的女性地位,残暴无常的外祖父,心地善良的人或被逼走,甚至被迫害致死。外祖母的温暖与外界的黑暗的反差屡屡冲击读者的内心,笔墨浓重的苦涩与微弱的温暖交织斗争,构成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在再现历史的过程中又加工了历史,使其通过描述外祖父家一家以及阿廖沙周围孤苦伶仃的下层民众,以小见大,勾勒出“像铅一般沉重的俄罗斯历[2]史。”与西方的两部作品相呼应,近代中国文坛涌现了大批叙述童年的作品,如鲁迅的《社戏》《故乡》;冰心的作品大多也围绕儿童展开,如《寂寞》;左翼作家张天翼的《蜜蜂》等等。近代女作家萧红,用一部《呼兰河传》,深切地回忆童年的黑暗与温情。《呼兰河传》中,萧红以故乡的小城为背景,以“我”与祖父第1页美好的相处时光为主线,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桃花源般的后花园。其中穿插了小团圆媳妇、冯嘴歪子、有二伯等一系列小城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在重男轻女的大背景下,她的出生既不能给张家续香火,满足父亲的愿望,也不能给母亲带来尊荣。父亲专制冷酷,后母淡漠,在冷冰冰的家唯一把她捧在手心的只有祖父一人,以至于祖父去世后,萧红无尽怅惘:“世间死了祖[3]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童年永远是一种心理距离永远是一种心理切入永远是一种心理觅寻。”[4]以童年为切入点,通过对比研究不同作家的童年叙述,能更加清晰了解作家的幼年时期的心路历程。童年经历对于塑造作者的个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其后来的创作。邓利的《不堪回首〈童年〉和〈我的童年〉比较初探》正是运用了这一研究角度,从思想追求与艺术技巧等各方面比较郭沫若的《我的童年》与高尔基的《童年》的异同。笔者也正是通过这篇文章得到了莫大的启发。撰写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①三部作品中,作者都有着同样的苦涩的童年生活。《呼兰河传》里恶言恶语的继母,漠不关心的父亲,用针刺她的手的祖母等等,这些构成了萧红回忆童年的家的苦涩记忆。而《童年》《胡萝卜须》中的主人公胡萝卜须与里的阿廖沙经历着同样苦涩的童年。②在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笔触,尤其是在回忆与祖父相处的时光之时,是诗化的,她以儿童般的极富热情的口吻去怀念逝去的美好。高尔基在创作《童年》时,笔调是细腻的,他充分运用语言、动作与细节描写,借用环境烘托氛围,揭露了外祖父一家丑陋的嘴脸,赞颂了外祖母是善良与爱的化身。儒勒。列那尔在法国文坛上有独特的地位,他的白描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不刻意求工,种种人物形象便刻在了读者的心上。《胡萝卜须》与《呼兰河传》类似,都不像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没有时间线索,没有核心情节,多个独立的章节看似随意的组合,构成了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③萧红、阿廖沙与胡萝卜须的童年虽然都充斥着黑色的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幸运的是,黑夜不是漫漫无尽的,黑暗中总有一个坚强和温暖的怀抱,庇护着他第2页们成长。中外三部作品虽创作背景与写作动机都不同,但都具有超越民族、地域的文学价值。“童年的故事往往夹杂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村庄,一个大院粗糙痛苦甚至乏味的生活……童年作为个人历史折射的是民族的一段公共历史,它为这段历史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的坐标。童年中的那个孩子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5]人。”作家们在通过对童年旧事的回忆,施蛰存先生称赞《胡萝卜须》:“一段段叫人好笑又流泪的故事,风靡法国,经久不衰,滋养几代名家的精神气质。”《呼兰河传》与《童年》通过回忆童年往事使人反思,怀念逝去的温暖的同时,也将矛头指向了旧社会的腐朽,揭露了国民的丑陋与麻木。这是三部自传作品超越其他同类作品的精髓所在。本文主要从童年中的苦涩、温暖与反抗三个方面进行三本著作的探讨,窥探“苦涩童年”。二、童年中的苦涩(一)家庭的悲哀在本文的引言部分,笔者提到了本文写作灵感来源于同名歌曲《胡萝卜须》,《胡萝卜须》的第一章名为:鸡。反观歌词的开头第一句写到:“先有鸡还是先有[6]蛋,先有女还是先有男,成年人没空思考,小孩又想不出答案。”不难看出,这两处有微妙的呼应。以别有用意的用一个著名的哲学话题开始,开始讲述胡萝卜须的苦难童年。“胡萝卜须是一个小孩的绰号因为他的红头发就像胡萝卜须。他是一个父亲漠视母亲虐待哥姐欺负的苦小孩。天天挨打受尽折磨不知道什么是爱和温暖。这是作家的童年写真。近五十个极短小的故事笔调清淡、幽默、不动声色凄婉,[7]后面透出悲愤和讽刺。”与阿廖沙的性格复杂的祖父不尽相同的是,胡萝卜须的母亲是一个自始自终都没有爱过胡萝卜须的人,她自私刻薄好面子,极尽虚伪又吝啬。身为母亲,她的日常就是嘲讽愚弄甚至侮辱自己的亲生儿子胡萝卜须,这种伤害从身体深入到心理。这对比阿廖沙外祖父在小阿廖沙加之的皮肉之苦更为令人发指。胡萝卜须总会尿床,而他的妈妈勒皮克太太第二天为他端来一碗静心调制的鲜汤,还在哥哥姐姐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这充满温情的画面,作者在最后才用第3页简短的笔墨揭露真相,勒皮克太太带着那份嘲弄又厌恶的神气对他说:“啊!我的[8]小脏货,昨天你撒下的那些你统统吃下去啦!我早猜着了。”胡萝卜须长期所受的欺辱使他麻木。当他面对着妈妈的嘲弄和讥讽,哥哥姐姐几乎要笑出来,他觉得一点不好笑。作者描述他惨遭亲生母亲侮辱的画面,他的笔触是冷静的,用了一句漫不经心的“我早猜着了”,刻画了一家人毫无任何温情的画面。他的母亲每次都保证会放尿罐在床下,却次次都没有放。当胡萝卜须又尿床的时候,为了诬陷胡萝卜须,偷偷把一个尿罐放在床下,叫齐全家人,当面骂自己的儿子,以至于引来邻居的围观与嘲笑。面对“铁证”,胡萝卜须只能接受来自母亲的诬陷。尽管如此,胡萝卜须依旧小心翼翼地讨好着家人,希望用这种顺从,博得家人一丝丝关爱。因此他从不拒绝妈妈的任何无理要求,或者根本不敢拒绝,甚至是主动去做。在开水锅这章,描写他总想对家里有点用场,他缩在角落等待机会,尽管是配合妈妈的计谋把开水锅端走,诬陷女仆这种事,他也做了。不必受到鼓励,也不图报酬。最后他很想说出真相,帮这个从前总是欺辱他的女仆。在妈妈冷冰冰的眼神下,他没有说出口。小胡萝卜须是善良的,在一个没有任何温情的家,他是最温暖的存在。他会主动帮新来的女仆阿珈特干活,提醒她家里的各种禁忌,并且把家里每个内心丑陋的人都夸了一遍,他是主人的孩子,却把自己放在与女仆同样的地位。他的善良与淳朴在这个黑暗的家是最难能可贵的,令人窒息的家庭绽放一朵向阳生长的小花,尽管世界黑暗,他依旧不屈服于污浊。胡萝卜须的悲剧更像是有着相类似童年经历的悲剧,他的故事之所以能冲破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撞击着每一个读者内心不愿记起的童年灰暗。虽然《胡萝卜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的不平等现状,描述了法国社会中产阶级的自私、势力与冷漠。但这并非是作者着墨的重点,而高尔基通过描绘阿廖沙的黑暗童年,折射了沙皇俄国统治下整个黑暗的社会。(二)时代的悲歌1。国民灵魂的“挽唱”与《胡萝卜须》中的个人的悲剧不同,《呼兰河传》与《童年》中,通过叙第4页述作者童年的惨淡的同时,更着墨于揭露黑暗的现实,批驳麻木的肮脏的灵魂。萧红在回忆中写作,与高尔基一样,苦苦地追寻逝去的乐园。直接加之于幼年的萧红身上的苦痛的回忆,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确切的描述:“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这些事,都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9]园!”萧红的祖母去世的时候,她年纪尚小,懵懂无知的幼童,还不知死是何意。她仍在后花园独自玩耍,她顶着沉重的缸帽子,兴冲冲地想给祖父看,但却被一向冷漠的父亲踢翻。原文这样写道:“父亲一脚把我踢翻了,差点没把我踢[10]到灶口的火堆上去。缸帽子也在地上翻滚着。”写下这平静的寥寥数语的萧红,此时正漂泊于香港。距离最疼爱她的祖父的去世已经过去了12年,祖父是她童年里无尽温暖的光,用坚实的身躯,护着她在并不温暖的家中,成人懂事。《呼兰河传》里,是一本非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第五章主要叙述小团圆媳妇之死,是最像小说的一章。善良单纯的小团圆媳妇无辜被虐致死,围绕着一群爱看热闹,且事不关己的看客。她的悲剧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好面子无情的婆婆,看热闹的看客们,没有人怜惜一个花季少女被滚烫的热水活活烫死。“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11]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如此讽刺的叙述,与鲁迅先生刻画的看客们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斥责冷漠麻木的灵魂,寥寥数笔简单的描述,足以激发读着的良知。小团圆媳妇被烫到垂死,看客们倒觉得没意思了,甚至觉得困了。大神看着架势不对,便加紧虐待团圆媳妇。团圆媳妇临死之前,全呼兰河都睡着了,一切都没有流下痕迹,就好像团圆媳妇的死,如石头掉进湖里,涟漪散尽后,没人再记得。然而,小团圆媳妇的悲剧,仅仅只是这座闭塞封建落后的小城里,悲剧的缩影,这座城,有无数麻木的卑微的灵魂。“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得来了悲哀。他们的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12]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由此看来,冯嘴歪子,有二伯的悲凉的命运,也就有了解释。第5页一段时间内,《呼兰河传》一度被认为不属于抗战文学的一部分而受到冷遇,[13]甚至有评论认为这是萧红“现实创作源泉已经枯竭的证明”。但实际上,在散文《失眠之夜》中已经可以窥见《呼兰河传》的创作意图之一:“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14]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这就证明了《呼兰河传》绝非简单的个人回忆。围观小团圆媳妇被虐至死全过程的看客们,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国民麻木的灵魂。因此,《呼兰河传》是国民灵魂的挽歌。闭塞与落后是呼兰河的普遍状态。萧红在书中两次写到:“呼兰河这地方到[15]底是太闭塞。”呼兰河有一个拔牙的洋医生,但人们不管牙有多痛,都不会去找那个牙医,以至于女医生的生活无法维持,兼职做了接生婆。这显示了小城里的人的自我封闭,拒绝接受外来事物更拒绝进步。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批判小城民众麻木落后的灵魂,来反映当时中国大部分民众的现状。《呼兰河传》中对民众的描写,暗藏着深刻的讽刺韵味。萧红与高尔基一样,回望与思考着逝去的童年时光,谱写着国民灵魂的挽歌。她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审视那座小城的零零碎碎的人和事。她没有刻意着墨同情笔下的可怜的每一个小人物,而是运用了看似客观冷静的笔触,去回忆那些毁灭人性与肉体的行为。描写了在所谓的家里深刻的记忆,那些愉快与黑暗并存的时光,已经过时间的发酵,沉寂在记忆最深处。一旦掀开,复杂的情感便一下子喷涌而出,五味杂陈。2。沙俄底层的悲歌?与萧红相比,直接加之于阿廖沙身上的折磨除了外祖父鞭打他至卧床不起,还有长大后上学因贫穷被同学嘲笑是乞丐,除此之外,他童年的黑暗更多是通过描写小阿廖沙目睹一个黑暗的家庭之间的自相残杀。年幼的他看着身边一个个善良的人相继死去,是何等黑色的回忆。高尔基在《给伊?瓦?李渥夫》的信中还曾这样写道“人并不像阶级社会所习惯对待的那样,是渺小的东西,把人看成渺小的东面是对阶级社会有利的。人是一种奇迹,世界上唯一的奇迹,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奇迹都是人的意志兴趣创造第6页[16]的成果。”这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他与沙俄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他在底层摸爬滚打多年。童年时期生活在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勾心斗角,为财产撕破亲情虚伪的外衣,普通人的生死并非大家所关注的事。在高尔基的回忆里,幼年时期的他,交到了很多好朋友。他们是当时沙俄社会下渺小的灵魂,却没有被肮脏的社会大染缸所同化。他们是善良的象征,除了几近完美的女性,阿廖沙的外祖母外,还有很多可爱的善良的心,指引着年幼的阿廖沙向善。这样的一群积极向上的灵魂,却无一人有好的结局。为他挡鞭子的茨冈尼克却被两个舅舅练手谋害死,年幼的他亲眼目睹了他的好朋友茨冈痛苦流血至死的残忍血腥的过程;懦弱却心善的纳塔利娅舅妈难产而死;阿廖沙的好朋友“好事情”,他们无话不谈,这样单纯的一位科学爱好者被祖父赶出家门。以至于作者在这章的最后一句话感慨到:“我和祖国的无数优秀[17]人物中的第一个人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这里不但是对外祖父的控诉,也是对当时沙皇俄国统治下人才得不到理解和认可而被埋没的叹惋。除此之外,还有惨死在雪地里的彼得大叔;全家的主心骨,如同圣母一般善良温暖的外祖母晚年被外祖父提出分家,被迫自己谋生;母亲改嫁后的悲惨遭遇直到悲凉惨死等一系列难以想象的黑暗事件构成了阿廖沙整个童年。《童年》再现了俄国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遭受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为了基本的生存苦苦挣扎。“但是真理毕竟高于怜悯,所以我不是单纯的讲我自己。而是讲那个令人窒息的,令人厌恶的狭小天地,在那里普通的俄罗斯人一代[18]一代的生活着并直到现在还是如此。”高尔基在一开始就透露了传记的主题,通过回忆童年旧事,更要揭露俄国底层的丑陋状况。心灵手巧的茨冈尼克是外祖母收养的弃婴,年幼的阿廖沙在询问茨冈尼克为什么会被抛弃时,外祖母哀叹:“孩子都是因为太穷了,有时候贫穷是无法形容[19]的,也是无法想象的。”贫穷是俄国底层人民的主色调,所以无数人的挣扎,只为了求得温饱。俄国底层群众忍受着剥削,失去了自由。他们为剥削者服务以获得仅能维持生计的报酬,还要遭受剥削者的打骂。外祖父家谨小慎微的男工头格里戈里忍受舅舅们的恶意捉弄,不敢反抗。最后他双眼全瞎,年迈不能再劳作被外祖父赶出家门,最后流落街头讨饭。第7页高尔基用极为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个时期沙俄底层的普通人民,控诉肮脏与[20]不公。“写的不是传记,不是自白,也不是肖像,而是俄国人民的命运。”《童年》是俄国底层社会生动的图景,作者以逐渐没落的小作坊主的家庭为中心,回忆了为争夺利益践踏血肉至亲的场景,剥削工人的丑恶嘴脸,鞭笞了视人命如草芥的残忍与冷漠的世界,控诉了男女地位的悬殊。年幼的作者亲眼目睹着人间的种种丑陋。善良的人被迫害至死,舅舅毒打舅母至死,年迈的外祖母时常被阴晴不定的外祖父打骂,甚至最后被赶出家门。黑暗与暴力充斥高尔基的童年,作者通过回忆黑暗的往事,披露沙俄的黑暗统治,摧残着底层人民的身心,恶毒的舅舅与残暴的外祖父仅仅是广大剥削者?的缩影。童蒙时期,人的心灵脆弱而敏感,而当人间的丑恶轮番向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袭来,如此苦涩的童年经历,是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所远不能感同身受的。作者在传记中也表露了写作意图“回想起野蛮的俄国生活中这些铅样沉重的丑事,我经常扪心自问:这种事情值得讲述吗最后我满怀信心地回答:值得,因为这些丑恶都是活生生的现实,直到今天它还存在。我们必须完全透彻地了解这种真实,才能把它从记忆中,从人的心灵中,从我们狭隘而丑陋的生活中完全清[21]除。”《童年》一方面是高尔基的童年回忆,另一方面也是俄国底层社会的悲歌?。“在对童年生活的娓娓叙述中将个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所经历的空前灾难结为一体透过作者童年时代的社会画面鞭挞令人诅咒的社会制度向社会喊出“我的控诉”这是两部作品的创作动机。这使两部作品的意义已超越个人[22]的不幸而成为那个时代生活的实录罪恶的见证。”萧红曾这样回忆她的父亲:“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23]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于疏远,甚至于无情。”童蒙时期,幼小的心灵急需父母的温暖与关爱,但她不曾拥有。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将所有洋溢着热情与温暖的词汇都加诸于回忆与祖父相处的场景里。孤苦伶仃的萧红通过回忆苦涩的童年,追寻逝去的温暖,更在叙述中,鞭笞了麻木不堪的国民灵魂。高尔基从三岁到十岁生活在外祖父家,年幼的他遭受外祖父打骂,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在回忆苦涩童年的同时,正如高尔基所说,通过回忆往事来谱写俄国人民的生活图景。一方面揭露了沙俄底层剥削者的残酷与冷第8页
- 版权声明:知知范文网 本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归相应内容作者或权利人所有,本站不对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
- 内容来源:本站所有内容均有网络公开等合法途径整理而来,该资料仅作为交流学习使用,并无任何商业目的,任何访问,浏览本站,购买或者未购买的人,就代表已阅读,理解本条声明
- 免责声明:内容所标价格,是对本站搜集、整理资料以及本站运营必须费用支付的适当补偿,资料索取者尊重版权方的知识产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