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类全套文件的下载平台

从网络祈福看民俗文化在现代的表现方式

  • 上传者:诸葛月月
  • 文件大小:1489 (KB)
  •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 学前教育

< / 31 >

还剩... 页未读,继续阅读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

关于本文

  • 本文标题:从网络祈福看民俗文化在现代的表现方式.pdf
  • 链接地址:https://wk.sbvv.cn/view/21449.html
  • 内容摘要: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文编号:16G1542204)毕业论文题目:从网络祈福看民俗文化在现代的表现方式学生姓名:苏靖仪学号:201630070132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班级:汉语本20161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吴士田副教授起止日期:2019年10月—2020年6月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20年6月20日摘要当今网络高速发展,青年热衷于在网络上获取和发布大量信息,其中网络祈福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比重,也成为一种新兴的民俗现象。网络祈福内在本质透露出现代人的民俗文化与民俗心理,而网络祈福的出现也衍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揭示网络祈福这种新兴社会现象来考察民俗文化在现代的表现形式,研究现代对于民俗文化内核的继承与发展。关键词:网络祈福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微博AbstractNowaday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InteetyoungpeoplearekeentoobtainandreleasealotofinformationontheInteetamongwhichInteetblessingaccountsforalargeproportion。TheinneatureofInteetblessingrevealsmodepeoples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folkcultureandpsychology。ByrevealingtheemergingsocialphenomenonofInteetblessingthispaperlooksatthemanifestationoffolkcultureinmodetimesandstudiesthecore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modefolkculture。Keywords:BlessingofnetworkFolkculturePresentationMicroblog目录。。。。。。。。。。。。。。。。。。。。。。。。。。。。。。。。。。。。。。。。。。。。。。。。。。。。。。。。。。。。。。。。。。。。。。。。。。。。。。。。。。。。。。。。。。。。。。。。。。。。。一、引言1。。。。。。。。。。。。。。。。。。。。。。。。。。。。。。。。。。。。。。。。。。。。。。。。。。。。。。。。。。。。。。。。。。。。。。。。。二、网络祈福的种类2(一)微博转发点赞类。。。。。。。。。。。。。。。。。。。。。。。。。。。。。。。。。。。。。。。。。。。。。。。。。。。。。。。。。。。。。。。。。。。。。。。。。。。。。。。。。。。。。。。。。。。。。2(二)红包祝福类。。。。。。。。。。。。。。。。。。。。。。。。。。。。。。。。。。。。。。。。。。。。。。。。。。。。。。。。。。。。。。。。。。。。。。。。。。。。。。。。。。。。。。。。。。。。。。。。。。。。。3。。。。。。。。。。。。。。。。。。。。。。。。。。。。。。。。。。。。。。。。。。。。。。。。。。。。。。。。。。。。。。。。。。。。。。。。。。。。。。。。。。。。。。。。。。。。。。。。。。。。。(三)占卜避祸类4(四)收集兑换类。。。。。。。。。。。。。。。。。。。。。。。。。。。。。。。。。。。。。。。。。。。。。。。。。。。。。。。。。。。。。。。。。。。。。。。。。。。。。。。。。。。。。。。。。。。。。。。。。。。。。5(五)算命预测类。。。。。。。。。。。。。。。。。。。。。。。。。。。。。。。。。。。。。。。。。。。。。。。。。。。。。。。。。。。。。。。。。。。。。。。。。。。。。。。。。。。。。。。。。。。。。。。。。。。。。6。。。。。。。。。。。。。。。。。。。。。。。。。。。。。。。。。。。。。。。。。。。。。。。。。。。。。。。。。。。。。。。。。。。。。。三、网络祈福的表达形式7(一)直接阐述型。。。。。。。。。。。。。。。。。。。。。。。。。。。。。。。。。。。。。。。。。。。。。。。。。。。。。。。。。。。。。。。。。。。。。。。。。。。。。。。。。。。。。。。。。。。。。。。。。。。。。7(二)人物寄托型。。。。。。。。。。。。。。。。。。。。。。。。。。。。。。。。。。。。。。。。。。。。。。。。。。。。。。。。。。。。。。。。。。。。。。。。。。。。。。。。。。。。。。。。。。。。。。。。。。。。。7。。。。。。。。。。。。。。。。。。。。。。。。。。。。。。。。。。。。。。。。。。。。。。。。。。。。。。。。。。。。。。。。。。。。。。。。。。。。。。。。。。。。。。。。。。。。。。。。。。。。。(三)奇观迷信型9(四)脑洞大开型。。。。。。。。。。。。。。。。。。。。。。。。。。。。。。。。。。。。。。。。。。。。。。。。。。。。。。。。。。。。。。。。。。。。。。。。。。。。。。。。。。。。。。。。。。。。。。。。。。。。。9。。。。。。。。。。。。。。。。。。。。。。。。。。。。。。。。。。。。。。。。。。。。。。。。。。。。。。。。。。。。。。。。。。。。四、网络祈福的内部特征10。。。。。。。。。。。。。。。。。。。。。。。。。。。。。。。。。。。。。。。。。。。。。。。。。。。。。。。。。。。。。。。。。。。。。。。。。。。。。。。。。。。。。。。。。。。。。。。。。。。。。。。。。。。(一)娱乐性10(二)低成本性。。。。。。。。。。。。。。。。。。。。。。。。。。。。。。。。。。。。。。。。。。。。。。。。。。。。。。。。。。。。。。。。。。。。。。。。。。。。。。。。。。。。。。。。。。。。。。。。。。。。。。。11(三)心理安慰性。。。。。。。。。。。。。。。。。。。。。。。。。。。。。。。。。。。。。。。。。。。。。。。。。。。。。。。。。。。。。。。。。。。。。。。。。。。。。。。。。。。。。。。。。。。。。。。。。。。12。。。。。。。。。。。。。。。。。。。。。。。。。。。。。。。。。。。。。。。。。。。。。。。。。。。。。。。。。。。。。。。。。。。。。。。。。。。。。。。。。。。。。。。。。。。。。。。。。。。(四)传统承继性12。。。。。。。。。。。。。。。。。。。。。。。。。。。。。。。。。。。。。。。。。。。。。。。。。。。。。。。。。。。。。。。。。。。。。。。。。。。。五、网络祈福的动因13(一)个人因素。。。。。。。。。。。。。。。。。。。。。。。。。。。。。。。。。。。。。。。。。。。。。。。。。。。。。。。。。。。。。。。。。。。。。。。。。。。。。。。。。。。。。。。。。。。。。。。。。。。。。。。。。。。14。。。。。。。。。。。。。。。。。。。。。。。。。。。。。。。。。。。。。。。。。。。。。。。。。。。。。。。。。。。。。。。。。。。。。。。。。。。。。。。。。。。。。。。。。。。。。。。。。。。。。。。。。。。(二)社会因素17。。。。。。。。。。。。。。。。。。。。。。。。。。。。。。。。。。。。。。。。。。。。。。。。。。。。。。。。。。。。。。。。。。。。六、网络祈福存在的问题20(一)助长侥幸与投机心理。。。。。。。。。。。。。。。。。。。。。。。。。。。。。。。。。。。。。。。。。。。。。。。。。。。。。。。。。。。。。。。。。。。。。。。。。。。。。。。。。。。20。。。。。。。。。。。。。。。。。。。。。。。。。。。。。。。。。。。。。。。。。。。。。。。。。。。。。。。。。。。。。。。。。。。。。。。。。。。。。。。。。。。。。。。。。。。。。。。(二)缺乏独立思考21(三)恶化网络环境。。。。。。。。。。。。。。。。。。。。。。。。。。。。。。。。。。。。。。。。。。。。。。。。。。。。。。。。。。。。。。。。。。。。。。。。。。。。。。。。。。。。。。。。。。。。。。。。。21。。。。。。。。。。。。。。。。。。。。。。。。。。。。。。。。。。。。。。。。。。。。七、网络祈福在民俗文化中的现代价值21。。。。。。。。。。。。。。。。。。。。。。。。。。。。。。。。。。。。。。。。。。。。。。。。。。。。。。。。。。。。。。。。。。。。。。。。。。。。。。。。。。。。。。。。。。。。。。。(一)历史文化价值21。。。。。。。。。。。。。。。。。。。。。。。。。。。。。。。。。。。。。。。。。。。。。。。。。。。。。。。。。。。。。。。。。。。。。。。。。。。。。。。。。。。。。。。。。。。。。。。。。。。。。。。(二)社会价值22。。。。。。。。。。。。。。。。。。。。。。。。。。。。。。。。。。。。。。。。。。。。。。。。。。。。。。。。。。。。。。。。。。。。。。。。。。。。。。。。。。。。。。。。。。。。。。。。。。。。。。。(三)商业价值22。。。。。。。。。。。。。。。。。。。。。。。。。。。。。。。。。。。。。。。。。。。。。。。。。。。。。。。。。。。。。。。。。。。。。。。。。。。。。。。。。。。。。。。。。。。。。。。。。。。。。。。。。。。。。。。八、结语23。。。。。。。。。。。。。。。。。。。。。。。。。。。。。。。。。。。。。。。。。。。。。。。。。。。。。。。。。。。。。。。。。。。。。。。。。。。。。。。。。。。。。。。。。。。。。。。。。。。。。。。。。。。。。。。。。。参考文献24从网络祈福看民俗文化在现代的表现方式苏靖仪一、引言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1]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继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民俗中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一片土地上长期生存发展形成的文化习俗,它既包括了人民的物质文化:衣、食、住、行、生产经济发展等;也包括人民的社会生活文化:家庭关系、社交结构、婚礼丧葬等风俗习惯;还包括了人民的思想文化:封建迷信、从众心理、趋吉避害等思想上的活动。民俗文化的发展会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与该民族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物质基础、思想文化等有相当密切的联系。现代网络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与民俗文化融合,民俗文化也随着网络的发展得到继承并焕发新的生机。其中网络祈福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进入21世纪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继完善,促使了网络文化也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网络祈福在2008年以“转发某信息到5个群,将获得某物”形式出现的,一些意见领袖结合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特性推出了“网络祈福”的概念。这一概念经历了6年的发展日渐成熟,存在于现代人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民俗文化结合紧密。网络祈福作为现代人们抒发对“福”的美好期盼,是民俗文化在当代的一种典型表现。如今,网络祈福已经作为现代人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却鲜少有人对网络祈福在现代中的表现形式作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本文所指的网络祈福的含义中祈福包含避祸的概念,传统的祈福其实也是避祸的心理所致。我们研究网络祈福有利于了解时下中国社交网络社群对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洞察现代人民的思想价值体系。人们需要对网络祈福这一现代新兴的民俗现象重视。我们通过网络祈福这一社会活动可以研究传统民俗在当代的社会的变形,以便于更好地掌握民俗发展的规律。本文试图从民俗文化这个角度对网络祈福诸多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为此,我们通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并对社交网络1上的目标群体发放问卷。在2019年9月发放500份关于网络祈福的问卷,过滤掉并不关注网络祈福信息或填写错误无效问卷37份后,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1份。其中男性样本为245份(52。9%)女性样本为217份(47。0%)。男、女性问卷填写者的比例相当,且填写人员均为在校本科大学生。与《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8微博用户发展[2]报告》中2330岁年龄层的男女比例相差不大。通过人口统计特征分析可知有效样本与微博网络用户、祈福信息转发用户重合度较高,比较有代表性。通过以上方式分析网络祈福这一现象并进行论述。二、网络祈福的种类时下网络祈福发展迅速,到达了网络祈福发展的稳定期,大部分的祈福方式逐渐定型,我们可以将网络上的网络祈福总结起来可以分为四大类,下面将通过网络祈福的类别进行阐述。(一)转发点赞类转发点赞类的网络祈福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转发或点赞一些祈福避祸的信息的祈福方式。这一类的网络祈福与社交网络的发展同时兴起,可以追溯到2008年的“信春哥,不挂科”、“转发到5个群,你这个月逢考必过”等祈福信息。在2019[2]年3月15日,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发布最新《2018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根据2018年的第四季度财报指出,微博拥有月活跃用户4。62亿,并且保持连续三年增长7000万的趋势,微博是中国主要的社交软件之一,也是网络祈福的发源地之一。它是以简单的点赞转发的方式使网络祈福快速在网民中传播。以较为典型的博主“锦鲤大王”为例,在2013年7月发表的第一条关于祈福的微博就获得了九百多万的转发与两百五十多万的评论。网民会通过转发或点赞“锦鲤”、一些所谓“非常灵”的图片来祈祷带来好运;网民还热衷于微博转发抽奖的行为给自己积攒好运。此外还有一些祈福信息是直接对幸运的盼望。这一种方式的网络祈福简单易操作且成本低廉深受网民喜爱,常常被网友们使用。(图1、图2)2图1: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图2:转发锦鲤获得好运(二)红包祝福类红包祝福类的网络祈福是指人们在网络上以发红包的方式对他人进行祝福,是传统的红包在现代网络发展中的新表现。在2014年春节微信推出“发红包”功能后迅速席卷全国,红包不再局限在春节期间,而是成为平日人民之间互相祝福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春节期间的红包收发数量呈逐年攀升的态势。在《2019[3]春节微信除夕数据报告》中指出除夕到初五期间,收发微信红包人数达8。23亿,同比增长7。12%。其中微信用户活动最频繁的一天是在除夕,在除夕这天单日消息和朋友圈信息量达到顶峰。微信在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入新创意,在2019年推出微信拜年红包、表情红包、红包定制封面等多种形式的红包类型,把抢红包这一春节国民活动变得更加妙趣横生。(图3、图4)3图3:新年红包图4:生日祝福红包(三)预测避祸类预测避祸是近年新兴起的一类网络祈福。它寄托传统的算命五行八卦结合西方星座学,通过网络向网民输出。预知是民俗信仰的其中一种表现方式。知信仰是根据自然现象或人的行为表现推测任务或事务将要发生的变化,以便探知神的[4]态度,预卜凶吉、命运好坏。早在西汉韩愈的《史记·龟策列传》中就有提到“蛮夷氏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胜其神,以知来事。”而且在《三国演义》中也存在数量客观的占星术。占星术在西方文化的融合下又融入了星座的概念。在[2]《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8微博用户发展报告》中指出星座垂直领域阅读量增幅达到第十,星座在网络祈福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占卜在网络上迎来了爆发式的扩张,其中占星最为常见。这一类的网络祈福常常打着免费的噱头吸引网络用户预测未来,达到驱灾、庇护的目的。因其成本的低下,且预测避祸这一行为具有它独特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使其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仅在微博上搜索“星座”一类的信息多达一亿七千万条,数量极为庞大。在网络上进行预测占卜的人们热衷于研究“星座转运”、“消除水逆”、对“运势”的分析祈祷等,通过预测对近期运势的分析达到趋吉弊害的目的。这也是一种青年网络亚文化现象。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出发,“星座热”[5]被认为是身份标签到意义系统的自我建构;从符号学理论来看,这是注重考察[6]符码系统的意义表征与传递,网络文化被视为风格符号的象征;从巴赫金的狂4欢理论入手,常掀起对于网络自由与网络虚无的讨论热潮;在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下,青年网络文化往往被归为亚文化范畴,作为对“仪式的抵抗,话语权的[7]争夺”。这些观点常常作为对文化现象综合研究,而并非将其割裂开单独审视。总体来看,学者们多将青年网络文化视为利用符号拼贴、挪用、再造来彰显自我风格、强化群体认同的文化,带有鲜明的偏离主流文化、弱化的抵抗、符号中狂[8]欢的青年亚文化色彩。(图5、图6、图7)图5:水逆预示图6:算命占卜博主图7:3月星座运程(四)收集兑换类收集兑换类的网络祈福是通过收集相关元素兑换相应的物品,其中收收集的元素大都与美好祝福有关。“支付宝集五福”体现了网络祈福的在兑换类的表现。在2016年支付宝就推出了该活动,以此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支付宝。“集五福”5是以兑换红包的方式吸引用户使用支付宝。历经四年的发展与完善,“集福”成了不少用户过年期间记挂的年味,并有成为新年俗的走向。“福文化”也由此在更多人之间扩散。民俗具有传承性,它指的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传衍的连续性,[4]即历史的纵向延续;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支付宝的“五福”承载了不仅有传统的福文化,而且赋予了“爱国、富强、敬业、诚信、友善”等新时代的美好意向。在阿里巴巴发布《2018中国人新年俗报告》中显示,截至除[9]夕,全球有2。51亿用户集齐支付宝五福。全球用户的参与使扫福地点进一步扩大。如今南至阿根廷,北抵挪威,2300余座城市参与该活动。集五福活动不只是局限在国内,并且作为一种文化输出国外。(图8、图9)图8:爱国福图9:集五福三、网络祈福的表达形式(一)直接阐述直接阐述型网络祈福,通是指过对祈福事物在网络上直接阐述的一种简单且传播性广的网络祈福形式。主要祈福内容以“实行某行为+一段时间内+获得某物(实现心愿)”的形式出现。也常有省略某一成分的情况,比如“一段时间内+获得某物(实现心愿)”。通常以夸张且肯定的语气,给人们直接的心理暗示,同时其评论区多伴随着大量还愿留言,增强直接阐述型网络祈福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得这一类的网络祈福在网络上大规模的传播。(图10、图11、图12)6图10:直接阐述型图11:省略实行某行为的网络祈福图12:评论区还愿留言(二)人物寄托中国古代民众对于圣贤豪杰和爱国志士的崇拜,对于为维护民族生存而与侵略者奋战的英雄先祖的崇拜,对于创造发明有特殊贡献的明工巧匠的崇拜等汇成了民间对人物崇拜与祈福的主流。对人物神化或半神化的崇拜形式,也是中国民[10]间祈福文化的重要特色。与之相比,人物寄托型的网络祈福就没有传统的人物崇拜那么庄重神圣。人物寄托型网络祈福,是指通过对某人物的特定象征意义寄托自己的期盼的一种网络祈福形式。这种祈福形式通常以一段祈福文字配上所寄托的人物的图片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该人物的信仰和崇拜,增强人们对事件的信心。以2018年火爆全网络的“杨超越”为例,其“锦鲤”属性经网络大范围营销后,杨超越成为“锦鲤”的代名词,甚至到今天仍有人使用她的配图进行网络祈福。寄托对象“神”与人的原本的距离被网络的扁平化空间和数字文本编辑技术大大缩短,[11]“神”在手机里,“神”在手机上,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祈福。从神走向人是网络炒作与资本运营的成品,是社会主义市场下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与教育普及让人们更加关注人本身。(图13、图14)7图13:人物寄托型图14:人物寄托型(三)奇观迷信自然神是民俗信仰的对象之一。将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加以尊崇就是自然神迷信。自然神是最古老的信仰中的一类,而且在民间流传至今。但并不是所有的自[4]然现象都是神灵,而是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奇观迷信型网络祈福,是指在网络上人们看见罕见现象时将内心的愿望寄托在它们的身上的一种祈福形式。这种祈福形式不难在现实中找到例子。以流星为例,当人们看到流星时就会对这流星诚心许愿,这种情况在网络上主要是通过罕见现象的图片传播,激起人们祈福的冲动。老百姓由于对罕见现象缺少正确且科学的认识,容易对罕见现象陷入盲目迷信当中,因此这一类的网络祈福也被广泛使用。(图15、图16)8图15:罕见现象型网络祈福图16:转发粉海豚(四)脑洞大开脑洞大开型的网络祈福,是指人们使用一些“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配图或文字进行网络祈福的一种形式。这一种形式的网络祈福的意义不在于对愿望的期盼,而更倾向于娱乐的一种手段。由于无头的语言或图片符合当代人们的娱乐需求使这一类的网络祈福大规模传播。也有人通过这一种的形式表达对时下铺天盖地的网络祈福信息的不满。(图17、图18)9图17:脑洞大开表达方式图18:脑洞大开表达方式四、网络祈福的内部特征(一)娱乐性娱乐性,是指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12]悦、放松,并带有一定释放情绪的活动性质。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类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复一日、永无休止地劳作,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调整心态与身体,享受劳动成果。网络祈福的娱[4]乐性是当代人生活调节剂之一。相较于传统祈福的庄重、神圣而言,网络祈福更为便捷。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休闲娱乐动机驱动着人们各种信息行为,网络用户微博转发锦鲤的行为、朋友间互发红包、占星师们“预测未来”亦不例外,网络祈福成为一种日常的娱乐方式。如以传统的道教祈禳仪式为例,祈即祈祷,禳指禳灾,一般地祈求平安赐福的祈禳仪式俗称为打平安醮。在祈禳仪式上道士祷告神明祈求福祉,其内容包括祈求上天止涝、降雨、驱瘟等,也可祈子、祈寿等,有朝廷、官府出面建各种大醮,多祈求国泰民安、国运绵久等为主要目的。网络祈福则不同,它通过开展多层次的体验模式,为用户创造独特的娱乐体验来塑造、传播和发展民俗文化。就民俗文化而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和发展趋势:一种是作为文化遗产来对待,注重其原生态、原汁原味,强调文化生态平衡;另一种则是将民俗文化视为一种活的文化形态,强调借助新的文化形态和现代传媒方式处境民俗文化的发展。10
  • 版权声明:知知范文网 本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归相应内容作者或权利人所有,本站不对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
  • 内容来源:本站所有内容均有网络公开等合法途径整理而来,该资料仅作为交流学习使用,并无任何商业目的,任何访问,浏览本站,购买或者未购买的人,就代表已阅读,理解本条声明
  • 免责声明:内容所标价格,是对本站搜集、整理资料以及本站运营必须费用支付的适当补偿,资料索取者尊重版权方的知识产权,谢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长治毕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2002585号